娛評:容得下差評,國產片當自強
每年12月賀歲檔都是票房的黃金檔,也是影院觀影的高峰,歡樂的氣氛更濃郁。沒料到的是,今年賀歲檔卻鬧成了一地雞毛,一部接一部大片上映,口碑接連撲街。片方與影評人、網友直接掐上了架,這兩天更是達到了頂峰。先有《長城》片方怒懟影評人,后又傳出一篇文章指斥豆瓣網友為《擺渡人》惡意刷一星,指責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圈粉絲、流量變現等目的,發布惡意、不負責任的言論,嚴重破壞了中國電影的生態環境。
現在的影評大環境比過去更自由,聲音多元化,難免泥沙俱下。有一些觀眾故意給國產片打低分,有個別大V、公眾號為博眼球,故意發布情緒化、片面化的影評,都是客觀存在的。但相對于數量龐大的主流觀眾來說,這些聲音畢竟是支流,不太可能決定一部電影的口碑成敗。就《長城》《擺渡人》而言,這兩部影片都有缺陷,在豆瓣上的打分均不及格,雖然不一定百分之百公正,但也不太可能有那么多的網友都在集體黑它們。
故意惡評和虛假好評,也就是所謂的棒殺或者捧殺,都不是正常的,都應該反對。但觀眾對國產片的批評之所以有點情緒化,在于爛片數量太多,讓觀眾屢屢失望。事實上,對于高品質的優秀國產片,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影評人,紛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比如去年賀歲檔的《老炮兒》叫好又叫座,豆瓣評分為8分;今年國慶檔的《湄公河行動》也是如此,票房和口碑都很高。最近上映的《羅曼蒂克消亡史》,雖然票房一般,但豆瓣評分也挺高。當然,國產片需要鼓勵和包容,但那種指責觀眾對國產片太苛責的說法,似乎是站不住腳的。
國產片的片方不妨大方一點,不必懷著受迫害的心態,而是虛心接受觀眾和影評人的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是挺好嗎?一味激化網友和國產片的對立情緒,只會兩敗俱傷,對中國電影事業的發展是不利的。《擺渡人》的出品方阿里影業昨天也發表聲明:“尊重不喜歡的權力(利),也尊重說很差的自由”;“當別人說不喜歡的時候,要想想怎樣做得讓別人喜歡;當別人說很差的時候,要努力變更好。”阿里這種謙虛的姿態還是值得肯定的。
經過近10年的高速發展,中國電影產業遇到了瓶頸,正是迎難而上的時候。今年的票房增速放緩,連續出現7個月的負增長,而明年將有更多好萊塢大片殺進內地,如何應對這個局面,已經迫在眉睫。中國電影人最緊急的任務是提升影片品質,讓自己強大起來,敢與好萊塢同場競技,拿出一部部硬邦邦的作品來說話,清者自清,又何必過于糾結誰給自己潑污水?
客觀地說,前些年內地電影市場的井噴,更多是因為人口紅利帶來的高票房。一些國產片出品方粗制濫造、渾水摸魚,忽悠觀眾,撈足了錢卻敗壞了口碑。眼下國產片急需挽回自己的信譽,重新贏得觀眾的信任,讓中國電影生態環境更加良性發展。比如《湄公河行動》用高水準的品質,改變了國產警匪片的固化形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倘若一年之內,能出現十幾部這樣不同類型的好片,整個國產電影的形象就會大幅改善,觀眾更多的將是為中國電影點贊。
結束語
從2014年7月至今,“周道”欄目開設已有兩年半之久,以每周一期的頻率,發表文化時評,與尊敬的讀者見面。承蒙您的關注,這個欄目堅持到了今天,收獲了些許好評,也圓滿完成了自身的使命。從2017年起,本版將會推出由本報記者牛春梅撰寫的全新文化時評專欄,仍以每周一期的頻率與讀者見面,真誠希望繼續得到您的支持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