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 貓眼專家評分下線
前晚,《中國電影報》發表名為《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文章,隨后《人民日報》客戶端換了個標題《豆瓣、貓眼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 惡評傷害電影產業》轉載了該文章。這次事件是《長城》上映后,影評人“褻瀆電影”公開發微博寫“張藝謀已死”遭到片方樂視影業CEO張昭回擊后,關于飽受爭議的國內影評又一次事件。記者觀察,該文章一出,貓眼平臺的專業評委的評分已經在首頁“下線”,對此貓眼相關負責人表示評分系統正在優化,之后還會上線。
隨著事件熱度上升,各種傳言紛紜,昨晚電影局長張宏森發朋友圈表示有報道稱“約談豆瓣貓眼”一事屬無稽之談,“電影局沒有與豆瓣等平臺有過任何接觸”。而《人民日報》評論公號也在昨晚發表最新文章《中國電影,要有容得下“一星”的肚量》,修正了前日轉載文章的部分觀點。新京報記者就此采訪了貓眼相關負責人、部分貓眼電影專業評委成員,《中國電影報》文章作者郝杰梅等事件相關人員,分別對此次事件做出了各自的解讀與判斷。
事件由來及影響
貓眼調整評分系統,上線時間未知
《中國電影報》原文指出,正在全國上映的賀歲檔3部國產影片《長城》《擺渡人》《鐵道飛虎》,都正面臨巨大的輿論風波。先是《長城》上映后,微博大號“褻瀆電影”踐踏評論底線,發布“張藝謀已死”進行惡意人身攻擊,引發口誅筆伐;后有豆瓣為《擺渡人》惡意刷一星事件,再次掀起軒然大波。
該文章中最后提到,貓眼專業影評人憑什么“一句頂一萬句”?并寫到在貓眼專業評分庫里,有69位專業人士。參與《長城》打分的專業人士只有45人。他們要與40.1萬普通觀眾的打分并列,這樣的所謂專業人士是不是就能夠代表真正的“專業”呢?又能代表誰?
在《中國電影報》發文不久,貓眼就取消了專業評委的打分,而且除了評委本人能看到自己的打分外,其他評委的打分已經看不到,而且也沒有搜索用戶的選項。對此新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評委,都表示確實收到貓眼的電話通知,在進行調整。貓眼相關負責人表示,這次只是暫時關閉評分入口,評分系統正在優化,過陣子應該會恢復。至于69位評委的打分和評論,目前沒有入口可以看到,也沒有搜索項,之后會對這方面進行改進。“目前大家都在開會討論中,現在是過渡期,至于優化方案都還在探討,我們希望能夠在形式上再優化,影響力做出去,讓傳播更廣,有更多普通觀眾能夠看到。”但對于此次調整時間,對方無法給出肯定答復。對于網上傳出的主管部門約談,對方也承認確實受到一定的壓力,但不方便多講。
而該文中提到的又一打分平臺豆瓣截稿之時還沒有顯著變化,但不少網友都開始遷怒于三部電影,紛紛給出了一星的差評。
電影局回應
拒絕批評不是真正守望
前晚某財經媒體報道稱“豆瓣、貓眼已因評分過低被電影局約談”,對此電影局局長張宏森昨晚在朋友圈發文表示,該報道過度“猜想”了事實,“電影局沒有與豆瓣等平臺有過任何接觸,也不認識豆瓣任何人,也希望大家共商和探討促進電影進步的話題。”關于《中國電影報》關于評分體系的質疑,他表示,“曾在與貓眼負責人一次交流中,探討過‘專業評分’的話題,大家的共識是:應該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樣本量,擴大覆蓋面,提高參與度,讓專業評價更開闊,更具說服力。”最后他表示:“電影不容易,批評也不容易。創作和批評是電影的一體兩面,電影進步更期待評價體系實事求是。試圖拒絕批評,那不是真正守望。”
《中國電影報》作者回應
我的目的不是“手撕”豆瓣貓眼
新京報記者采訪到《中國電影報》發表的《豆瓣電影評分,面臨信用危機》的作者郝杰梅,他表示,他寫此文章的目的不是要“手撕”豆瓣、貓眼,就是想呼吁豆瓣、貓眼作為專業服務影迷、指導觀眾觀影的平臺,都有責任去盡力做到客觀公正,維護自己的品牌和公信力,同時呼吁共同創造公平公正和客觀理性的評價體系”。
他同時表示,“貓眼取締專業評分,我覺得很可惜。其實專業評分和觀眾評價分開,是很科學的設置。只是貓眼的專業評分隊伍可以更壯大一些,不局限于幾十個人,尤其不能以小眾的、藝術電影和電影節電影口味的專業人士為主。而且對于專業人士的選擇,應該有個健全的機制,比如惡意刷低分的,就應該取締其打分資格。”
貓眼評委態度
暫停影評是“懶政”,還是“為資本讓道”?
《環球銀幕》雜志執行主編陳世亞表示:“貓眼專業評論是非常有益的嘗試,可以給觀眾提供更多元和多向的選擇,至于公信力,不僅貓眼可以對打分人士進行后繼甄選,觀眾也可以通過長期來自行判斷。美國的‘爛番茄’網站一直在為大眾提供專業打分,很多賣座大片分數都極低,都也不妨礙賣座,各行其是,互不妨礙。”
《錢江晚報》資深電影記者陸芳認為這場對影評人的批評有點莫名其妙,影評人是背黑鍋。她認為罪魁禍首是水軍和黑粉,“他們被收買后,在豆瓣或什么平臺上故意黑某部片子,這背后是有巨大利益驅使的。當然現在因為自媒體發展,也沒有任何約束,這個問題靠道德自律顯然無濟于事。”
資深電影記者、影評人“仙姑在成長”認為她很歡迎這場爭議:“它是一場全民關注的文藝批評界的整風運動,全民熱議更有利于普及、讓更多觀眾明白:到底什么樣的評論態度,更有利于中國電影的發展。當了評委這么久,我沒拿過一分錢的評委工資,平臺也沒給我打過什么‘干擾電話’。外界的各種猜測不是事實。”
《大河報》電影記者王峰在貓眼上給了《長城》5分(滿分10分),他認為:“即使如今有惡意刷分刷口碑的“產業”,但為此暫停影評人的評價,多少有失偏頗,使影評進入‘不能罵’的新階段。個人認為,這次暫停影評人評論要么是‘懶政’,要么就是‘言論為資本讓道’,后者可以暢通無阻,思想只能在每個人的腦海中孤寂飄蕩。”
《電影世界》雜志主筆“那口魚”:“我們距離奧斯卡,還差槍斃多少個影評人?”
騰訊娛樂電影頻道主編“大寶劍”:“一夜之間,看上去影評人就要持證上崗了。不如這樣,讓電影公司來主辦這個資格認證,你們認為誰有資格,就給誰發證,誰不聽話,就把證收回來,年檢,季度考核,這樣如何……”
何為貓眼專業評分
貓眼電影在今年7月做了一個專業評分的產品功能,這個專業評分形式上類似于爛番茄的媒體評分,也就是之后貓眼電影上的電影評分會顯示兩個,一個是專業評分,一個是網友評分。專業評分的評委包括主流電影媒體的資深媒體人(主編、副主編、資深記者或編輯)、資深影評人、影視專業學者。針對正在上映或已下線的影片進行實名制打分及評價。
貓眼電影專業評分的負責人介紹,貓眼專業評分是參考國外權威專家評分平臺“爛番茄”的專業篩選規則并結合國內現狀推出的國內首個電影專業評分系統。作為專業評分功能的平臺,貓眼電影尊重每一位專業評分者的獨立性,不干涉其獨立打分,并且在專家身份及專業性上嚴格把關,評委團實行嚴進寬出的原則。
目前參與貓眼評分的評委一共有69位。
采寫/新京報記者安瑩 周慧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