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推“雙創”做“減法” 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12月28日,在半月談雜志社和中國名牌雜志社主辦的“新常態 新理念 新征程—2016半月談社會發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思路,從過去的做“加法”調整為做“減法”,“瘦身”“健體”兩手抓。
“當前,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孕育興起,創新競爭越來越成為世界各國競爭的關鍵所在,美國、歐盟、日本紛紛聚焦戰略性新興領域、搶占創新競爭制高點。從國內來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由高速轉向中高速,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發展動力亟待由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名譽會長高尚全認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快實現發展動力轉換。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是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揮棒”。中國集團公司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張重慶認為,目前的發展雖在很多方面取得可喜進步,但也面臨“大城市病”、人口資源環境矛盾等突出問題。破解這些問題,迫切需要轉變發展思路,從過去的做“加法”調整為做“減法”,“瘦身”“健體”兩手抓,發展人口集聚少、資源占用少、環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高精尖”產業,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要解決好中國經濟不平衡、不協調矛盾和城鄉二元結構問題,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只有不斷增強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才能走出顧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對此,中央黨校原教育長李興山認為,有效的制度安排是樹立和貫徹共享發展理念的重要保證。解決收入差距不能只在數量上下功夫,而應在機會的平等和規則的平等上解決問題,并深化改革,轉換體制機制。
中國保險學會會長姚慶海建議,世界需要公共治理政策,我國要偏重加大風險治理在世界公共政策治理中的地位,需要把中國短期資金注入到實體經濟后轉為長期資金,以此化解風險。他認為,加快發展保險業是為人民服務的重要的途徑。商業保險和政府、企業發揮第一支柱、第二支柱、第三支柱,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作用。(程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