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銘來:解決醫保基金壓力可借鑒“福建模式”

在醫療費用快速增長的情況下,醫保基金面臨越來越大的支付壓力。2016年,人社部在時隔7年之后再次啟動醫保目錄的調整,此次目錄調整提出要在切實保障廣大參保人員用藥需求的同時,保證醫保基金安全平穩運行。
然而,隨著我國基本醫保的全覆蓋和保障水平的不斷提高,加之新常態下醫保基金籌資能力的下降,基本醫保基金面臨較大的赤字風險。人社部2015年《醫療生育保險運行分析報告》顯示,2015年職工醫保統籌基金存在支大于收的情況涉及到24個省份的143個統籌地區,遼寧省全省2015年當期收不抵支,10個省份的40個統籌地區甚至出現了累計結存赤字,有91個統籌地區的基金累計結余處于不足3個月的“結余不足”狀態。2015年城鎮居民醫保有25個省份的61個統籌地區當期基金支大于收,上海和西藏兩省(市)全省總計當期支大于收,而西藏自治區更是出現了居民醫保基金累計結余赤字的情況。
我國醫療保障體系面臨著群眾醫療保障需求不斷上升和醫保基金結余持續減少的矛盾,未來通過醫保談判將有更多昂貴的藥品被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如果不能較好進行費用管控,醫保基金風險必將加大,威脅到基本醫保制度的可持續。
筆者以為,醫改的“福建模式”為解決醫療費用的管控提供了一個借鑒。
2016年9月28日,福建省成立醫療保障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將原本歸屬多個部門管理的城鎮醫保、新農合、藥品采購、醫療服務價格、醫療救助以及藥品配送等職責整合統一管理,這解決了醫改眾多部門聯動難的問題。更重要的是,“福建模式”通過部門整合,將醫保經辦、藥品招標采購、定價等職能統一歸屬醫保辦,解決醫藥流通環節的積弊,促進醫療服務規范化,杜絕醫藥費用的浪費,在此基礎上解決了醫務人員薪酬制度改革的資金來源,真正做到了“三醫聯動”。
從一些數據上可以看出福建醫改的成績,2016年10月,福建省本級城鎮職工醫保主要定點醫療機構住院總費用同比下降2.05%,次均住院費用同比下降9.58%,次均住院基金支出同比下降6.57%,而住院實際報銷比例和政策范圍內報銷比卻提升了3.13%和1.8%。在降低醫保基金支出的同時提升了患者的保障水平。因此,在我國基本醫保“提質增效”和醫保基金面臨風險的情況下,建議具備條件的地區可以推廣“福建模式”,改變傳統的九龍治水的局面,建立綜合性的管理模式,借助醫保目錄調整的機會,既把好藥放進來,又把藥價控制住,在保障我國醫保基金安全的同時減輕患者的醫療費用負擔,提升患者的就醫獲得感。
另外,利用商業健康保險分擔居民醫療費用負擔,提高商業健康保險在醫療保障體系中的作用也變得很有必要。雖然近幾年商業健康險發展迅速,但被寄予厚望的稅優型健康險并沒有如預期的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11月20日,全國稅優健康險承保44035人,保費規模僅為7124萬元,人均保費1618元。被群眾和業界都給予高度評價的稅優健康險出現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是當前每年2400元的稅優額度對需求的刺激作用顯得太弱,另一方面,稅優健康險的賠付率很高,而且允許帶病投保,容易出現道德風險因素,這使一些保險公司在開展業務時顧慮較多。
2015年,我國城鎮職工醫療個人賬戶積累達到4429億元,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下一步要“改進個人賬戶”,在此之前,一些地區已經進行了職工醫療個人賬戶改革的探索和實踐,包括遼寧大連、廣東、浙江等省市探索了使用個人賬戶購買商業健康保險。
筆者認為,與個人賬戶改革接軌是走活稅優健康險這盤棋的途徑之一,拓展個人賬戶功能時,鼓勵使用個人賬戶資金購買以保大病為核心的保障型商業健康保險,而稅優健康險產品主要以保大病為主,在未來稅優健康險產品覆蓋更多的大病保障時,使用個人賬戶資金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將成為拉動稅優健康險保費增長的動力之一。同時,稅優健康險采用了“醫療+個人賬戶”的形式,醫療險與基本醫保、補充醫療保險相銜接,用于補償被保險人在經基本醫保、補充醫療保險補償后自負的醫療費用,個人賬戶積累可用于退休后購買商業健康保險和個人自負醫療費用支出。未來個人賬戶的改革應將個人賬戶從社會保障性質的賬戶改為有積蓄功能的個人賬戶,保證長期的看病開支。(中新經緯APP)
【專家簡介】朱銘來,南開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長期從事醫療保障、保險經濟學等領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