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

說好的下次回答大家 全球快訊

時間:2023-06-13 16:34:11     來源: 觀察網

看大家這么熱情,我回答下大家的問題和質疑。

我買車提出了幾個要求,1.單次能量補充續航900km+,2.可靠無故障的連續在零下25度的高速公路上連續虧電行駛3000km,全家族持有年限不低于10年。3.耐久可靠,保值率幾年算下來一年折一萬。

能滿足這幾個條件的車其實選擇面很窄。。。同樣的要求我提給了byd和廣汽的工程師,到底敢不敢拍胸脯,出了問題能不能不扯皮,麻溜的退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我得到的回答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個是“只要別注冊網約車,別注冊營運,只要這車還在你家(可以換親屬持有),你就是開出200w公里也給你保主要部件(包括電池)。6年內出故障被撂半路了退車不墨跡。”

另一個,“你這工況是莫斯科去巴赫姆特前線送外賣啊,確實低溫高速長距離不停車很考驗的,還真不敢說一定不會出現保電失效半路趴窩,你這需求已經高于我們對家用車的理解了。”(對于我來說,這就是回家過年的正常需求)

打動我這樣的消費者其實真的不難,既然是新技術,那就該鼓勵車主盡早達成百萬公里無大修的成就,車好不好最終都會反映在保值率與使用年限上。如果一個車三年,五年后,馬路上都見不到了能說好嗎?有的車型服役15年了還維持著很高的保有率,能說差嗎?一個車這好那好,就是不敢讓你撒開了造,那是真有理論道路自信嗎?

也有朋友說dmi如何有積累如何先進如何自主研發。其實我也覺得他比油混確實向純電進了一步,但是和網上吹的還是有落差。

從原理上說,本田的immd和byd的dmi是一個路子。據我所知還有專利技術合作。(沒看錯有合作)區別是多了一個插電直充,如果每天都能充電,每天先用完了電再用油,那當然好。如果沒法充電當油車開呢?那他就客觀上和本田的immd沒有啥區別。

從北美市場小十年的銷售和故障率來看,immd的故障率確實遠高于油混,油耗在伯仲之間,并不能說誰就有優勢。這個情況在國內的crv和雅閣混動上也能證明。

順帶說一句,實際上廠家是有自己真實的虧電油耗車主數據的(大家的行駛數據是能幫助車企做迭代的)被捧上天的dmi實際上真一次電不沖,四年平均油耗是5.X,這個成績不算差但真的有那么好嗎?

兩輛車我都分別開了一周,不可否認卡羅拉就是極限更高,過減速帶就是效果更好,但秦也達到了自己這個價位該有的水平并不拉胯。加速性能這個點確實秦有明顯優勢,可以理解為人家動力相當于2.0tea888高功。我的1.8混動大概加速和凱美瑞2.5自吸差不多。

但實際上了路,差距不大,尤其是紅綠燈0-60加速,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不怕罰單的車都開的快。

其實說這么多就是想告訴大家,按需選車,自己去試駕,不要看多了網絡鍵盤車評人云亦云。

就如同我老婆說的一樣,沒有自主品牌在屁股后面追著打,豐田怎么可能講性價比?希望等dmi出現第一波百萬里程車主,證明自己。

我的選車糾結其實很簡單,行星齒輪組結構已經發展到了極限了,現在買確實要承擔買了末代蒸汽機錯過電動化沒趕上第二次科技革命的風險。但最后做完功課,我還是覺得這個時間點作為個人消費者不能冒進,最起碼等特斯拉再降價到15w再卷一波,等國內造車品牌合并收編一次再入手,既然知道要下雨那就在家里先避避。

保值率這個事總有人說不存在,但實際上就是客觀存在,今時今日,同價位的秦和雷凌在保值率上就是有2w的價差,如果三年后拉平了,買雷凌的虧了嗎?也沒有。如果反超了,那就是自主品牌真的崛起了。

新車降價“割韭菜”這兩年層出不窮,確實很影響二手車絕對保值率,但橫向對比,高的還是高低的還是低,并不是大家真的在保值率上拉平了。

為什么不直接買油車的雷凌1.2t?

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環顧家用車領域,1.8混動可能真的是當今可靠性,經濟性,動力性做的最均衡的一套系統。1.2t其實貢獻了相當一部分的售后收入。似乎這三四年,各家主機廠對于油車的研發都進入了放羊時間,都等著全面電動化到來。

時間會檢驗所有車主的決策,當然也包括我在內。

我個人是很反感贏麻了或者輸麻了的思維,回想當時定綠牌政策的標準,唯獨卡住了油混,定購置稅減免精準卡在了1.5排量。其實大家也都清楚是為了卡誰,從國家產業策略來看這是對的,如果當年小排量放到1.6或者1.8是什么結果?如果當年全國和廣州一樣油混也能上綠牌又會怎樣?

但就是在這樣的政策環境下還是有不少地區網約車選擇了政策不支持的車型,其實很能說明問題。當汽車成為一個家庭的生產資料的時候,車主對他的要求一定是不低的。

應該說的也很清楚了,希望大家都能按需買到自己滿意的車。

標簽:

頭條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