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

雙語者有助揭開大腦活動奧秘

時間:2023-07-05 18:35:43     來源: 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7月5日報道據美國《大眾科學》月刊網站4月11日報道,雙語是一種優勢,但它不僅僅意味著與他人交流的能力,實際上它會改變人的大腦,增強神經可塑性,防止認知能力下降。新的研究還表明,一個我們認知不多的大腦區域能夠處理不同的語言——這一發現為揭示語言識別的奧秘提供了一些幫助。


(資料圖)

在4月5日發表在《科學進展》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對雙語者處理不同語言的過程進行了研究。他們發現,在英漢雙語和英法雙語者的大腦中,一個名為“視覺詞形識別區”的區域在受到刺激時作出的反應是不同的。

科學家們分析了英漢雙語者和英法雙語者的大腦運作。他們給被測試者一些視覺刺激,比如向他們展示文字、面孔和房屋的畫面,同時用一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觀察他們的大腦活動。

這兩個受驗群體的“視覺詞形識別區”對英語和法語的反應較為相似。但是,當英漢雙語者看到中文時,這一區域中的活躍部分出現了區別。

研究小組特別研究了英漢雙語者大腦中的神經元簇。盡管受到不同語言的刺激,但英法雙語者的大腦活動區域沒有明顯變化。這一研究進一步證明,個人的獨特經歷對大腦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約克大學神經科學教授戴爾·史蒂文斯說,這項研究讓我們對“視覺詞形識別區”有了“更具體的了解”。

“視覺詞形識別區”是大腦中識別書面文字的區域。人們的閱讀會促進這個區域的發展,從而在視覺和語言系統之間建立神經通路。沒有它,人們就無法閱讀。

這份研究報告的第一作者、法國神經成像研究中心的認知神經科學研究員詹敏葉(音)想在以英語為主、以法語為主和英法雙語者中找到一些神經學上的差異。然而,在他們研究的21名英法雙語者中并沒有發現任何語言處理上的差異,盡管他們在某種語言上的優勢也許超過了另一種語言。

詹敏葉說:“這說明兩種語言使用的是同一個系統。我很深入地進行了挖掘,但沒有看到任何不同。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意外。”

與此同時,10名英漢雙語者在看到漢字時,大腦反應明顯不同。

研究人員對這些參與者的大腦進行了掃描,發現存在明顯不同的活動區域:即“視覺詞形識別區”中有專門處理中文的神經元簇。

研究人員是如何繪制大腦活動的地圖的?此前,很難確定大腦活動的特定區域,但現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技術可以對大腦進行更詳細的掃描。所以,研究團隊可以看到,當被觀察者看到漢字時,不同的神經元簇開始活躍起來。

詹敏葉說:“有趣的是,這一區域存在語言處理補丁,可以處理兩種語言,即便是像英語和漢語這樣南轅北轍的語言也沒問題。這兩種語言差別如此之大,卻是同一大腦區域處理的。只不過,這個區域中有只負責處理漢語的補丁。”

有趣的是,大腦對漢字的反應區域與面部識別區域有重疊。這種差異可能與認知處理有關。大腦可以整體或部分地處理視覺圖像,到底選取哪種策略取決于閱讀何種語言。

當人們看到一張臉時,不會單獨辨認眼睛、鼻子或嘴巴,而是辨認一整張臉。研究表明,母語為漢語的人對漢字的處理方式就與面部識別類似。他們把各種筆畫組成的漢字看作一個整體。而分部識別的處理方式多見于辨識英語和法語等以字母為主的語言。單獨的字母,或字母組合被分別處理,然后再合成一個連貫的單詞。

另一種解釋更多地與語言結構有關。漢語、部分日語和韓語是全息語言,書寫系統使用的字符與概念和思想有對應關系。而英語和法語作為音標語言使用的是字母,它與聲音對應。

大多數漢字對讀音沒有特別提示。新的漢語學習者,包括中國兒童在內,都要從拼音學習漢字的發音,用拉丁字母拼出漢字讀音。而法語和英語都是音標語言,在拼寫和發音之間有著很強的聯系,所以在學習這兩種語言時,孩子們被鼓勵通過發音來拼寫單詞。

學習漢語可能會給神經路徑提出單獨的要求,從而形成不同的連接。

不過,對于“視覺詞形識別區”中存在不同反應區的解釋目前還只是猜測。研究人員還不能準確地知道為什么英漢雙語者的大腦會產生與英法雙語者不同的反應。

這項研究在幾年前是不可能實現的。該實驗使用了高分辨率掃描儀,與以前的模型相比,它具有更強的磁場,可以更詳細地掃描大腦活動。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于2017年批準了該模型。

詹敏葉說,這項研究提出了許多問題。她的團隊非常希望對說不同語言的人重復這項研究。研究人員還想知道為什么這些特殊的神經元補丁會根據一個人能閱讀的語言不同而發生變化。

她說:“我們不知道這些特殊的補丁為何出現,我們只是觀察到了它們的出現。所以還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

標簽:

頭條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