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監管 讓“舌尖”更安全
新華社上海12月29日電題:“互聯網+”監管 讓“舌尖”更安全
新華社記者 周蕊
玩手機玩電腦,順帶下單“覓食”,等待送“食”上門,這是當今很多都市人的生活場景。當食品類消費陣地轉向互聯網,監管部門也步步緊跟,從大數據中排查“蛛絲馬跡”、二維碼上建可追溯體系,探索起了新的監管模式。
打開手機app,叫個外賣、吃個私廚,甚至還能叫個大廚來家為你燒飯;打開電商網站,甚至在微博和微信朋友圈里,不僅能找到漂洋過海來的境外美酒美食,還能訂上自家制牛肉干、自家烘焙蛋糕,體驗一下“小而美”的獨家味道……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互聯網+食品”行業近年來迎來爆發式增長。第三方研究機構預測,僅網絡訂餐平臺一個細分行業,就有望在2017年突破2000億元的規模。
新業態蓬勃發展,新的監管模式和制度規定正在“跑步追趕”。
去年底,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對網絡訂餐交易明確規定,第三方平臺提供者應當對入網食品經營者進行實名登記,明確其食品安全管理責任;依法應當取得許可證的,還應當審查其許可證。
而隨著《網絡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查處辦法》10月1日起正式實施,除了網絡訂餐平臺外,在網絡平臺上銷售的食品商家和以私廚共享模式運營的網絡平臺等也被納入監管。
制度的“籬笆”扎得越來越緊,借助于大數據,監管部門的創新手段也越來越多。上海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與網絡訂餐平臺“餓了么”合作,啟動“互聯網+信用監管”項目,探索政府數據與第三方平臺實現數據雙向流動。
標稱“出生”在國外的洋酒真的是舶來品?現在,只要掃一掃洋酒身上的二維碼“身份證”,是否真的是洋酒,“出生日期”是什么時候,“出生地”是哪里,又是如何“過五關斬六將”通過中國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的查驗來到居民的餐桌上,上海市酒類流通安全信息追溯管理系統讓一瓶洋酒的“前世今生”生動地展現在消費者前面,讓假洋酒無處遁形。
上海市酒類專賣管理局局長居新平介紹,酒類監管部門上線了大數據監管平臺,在事前許可的過程中,根據歷史相關數據,對不同的企業給予相應的評價等級。事中事后監管則重點針對以往有“劣跡”的重點企業進行核查,實現“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