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中德經貿合作詮釋“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

時間:2023-06-22 10:17:04     來源: 新京報

圖/ic

文|李長安(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研究員)

當地時間6月19日下午,國務院總理李強在柏林同德國工商界代表座談交流。西門子、大眾、奔馳、寶馬、舍弗勒、巴斯夫、科思創、瓦克化學、默克、思愛普、安聯等德國企業負責人出席。李強總理強調,防風險和合作不是對立的,不合作才是最大的風險,不發展才是最大的不安全。經濟全球化使世界經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應該辯證看待依賴問題,不能人為夸大“依賴”,甚至把相互依存與不安全簡單畫等號。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幾年來,美國打著“去風險化”的口號,裹挾盟友試圖與中國經濟“脫鉤斷鏈”,并煽動其他國家選邊站隊。從其實質來看,所謂“去風險化”本質上就是“去中國化”,甚至是“去全球化”。這也是導致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經濟合作阻力重重的根源所在。不過,美國的做法不僅沒有得到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即便是其盟友圈也有不同的意見。一些國家已經清醒地認識到,與中國“脫鉤斷鏈”不僅不符合自身利益,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德國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與中國經濟保持著長期而又緊密的合作關系。統計數據顯示,中德建交五十余年來,中國對德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性不斷攀升。如今,中德經貿合作進入快速發展階段,截至2022年,中國已連續7年成為德國最大貿易伙伴,自2015年以來一直是德國最大進口來源國。2022年,中德間的雙邊貿易額達到了2276.3億美元。今年1至3月,中德雙邊貿易額則達到514.4億美元。

除了一般商品貿易外,中德雙方的相互投資也十分頻繁。據中方統計,2022年德國對華投資25.7億美元,同比增長52.8%。有關機構的一項研究顯示,近年來,歐洲前10大投資企業在華投資額占歐洲在華總投資額的近80%。投資國也越來越集中,過去四年德、荷、英、法4國在華投資額在歐洲對華投資總額中平均占比達87%。其中,德國作為最大投資國遙遙領先,過去四年在華投資額占歐洲對華投資總額的43%,2021年甚至高達46%。

與此同時,中國對德投資規模也在逐年增加,同樣為德國創造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和稅收。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發布的《2022年外國企業在德國投資報告》顯示,從外國投資項目數量來看,中國以141個投資項目位居第四位。中國企業投資主要分布在制藥和生物技術、機械和設備、信息通信技術和軟件等行業,中國企業在德國從事業務最多的領域是銷售和營銷支持。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創造了4500個工作崗位,比上一年增長15%。

企業是經貿往來與合作的主體。據統計,目前在華的德國企業超過11000家,主要集中在化工、汽車、金融、電子電氣、制藥和零售等領域。不少企業將新技術、資源帶到中國,與本土企業深度合作,從而獲得發展。德國汽車是中國消費者最熟悉的德國產品,早在1984年,中德雙方簽署合營合同,大眾汽車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一家轎車合資企業。去年以來,寶馬對合資公司增資擴股,巴斯夫湛江一體化生產基地、奧迪長春新能源汽車等多個德企在華大項目紛紛落地,再次充分說明了德國企業看好在中國長期發展的前景。

在德國投資的中企方面,德國已成為中國企業赴歐投資的熱門目的地,目前有2000多家企業在德國投資。近些年來,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崛起,新能源行業的一些龍頭企業也開始到德國投資設廠。比如蔚來汽車2015年6月就在德國成立了子公司,這是蔚來第一家海外子公司,也是全球設計中心。此后,寧德時代、蜂巢能源等也相繼到德國投資開拓市場。就在最近,歷時近2年波折后,中企中遠海運港口有限公司對德國漢堡港碼頭的收購案也終于畫上句號。

毫無疑問,中德之間加強經貿合作是對當前新貿易保護主義以及試圖對中國“脫鉤斷鏈”的最有力駁斥,恰恰是管控分歧、減少風險的積極舉措。而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中國企業與國外企業的合作也會越來越廣。這不僅僅是中德之間的互惠雙贏,也是維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安全、推動全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大貢獻。

編輯 陳莉 校對 劉軍

標簽:

頭條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