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

羅浮山下古韻悠揚 惠州博羅擦亮文化底色打造現代魅力強縣 今日精選

時間:2023-07-06 08:08:44     來源: 金羊網

嶺南四大文明古縣——惠州博羅持續擦亮文化底色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陳驍鵬 李海嬋 通訊員 博羅宣

“一自坡公謫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因東坡而揚名海內外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惠州千年文脈綿延不絕。而放眼惠州乃至全省,博羅文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道亮色。


(資料圖)

懷東江之珠、抱羅浮之玉,博羅是一座歷史悠久、人文薈萃的千年古城。大量考古和史料證明,博羅是先民們在東江流域走向文明的搖籃,是嶺南文化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尤其是,2000年,博羅縣橫嶺山先秦墓地震驚了考古學界,成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更是將嶺南文明史上溯至3000多年前。

坐擁3000多年前的縛婁古國文明、2200多年的建縣歷史,博羅是名副其實的文化資源大縣,如何實現向文化強縣跨越?記者觀察發現,博羅充分運用文化資源稟賦,持續擦亮文化底色,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現代魅力強縣”之路,引領全省縣域高質量發展,在全國百強縣競爭中進位趕超。

千年文脈 文物古跡遍地

博羅民間有“古羅陽的深度,羅浮山的高度,東江水的長度”之說,可以概括出這片土地歷史文化的悠久與深邃。

追溯文脈起源,博羅早在新石器時代便有人類活動。如今,坐落在古城東側的葫蘆嶺貝丘遺址公園,看似只是普通的休閑娛樂場所,實際上卻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貝丘遺址。

“博羅人的祖先,最早就是在這里居住繁衍。”土生土長的博羅文史專家鄔榕添介紹,從山頂到山腳,隨處可見灰白色的貝殼。這里曾出土了大量的石斧、石碼、石錛等石器,以及夾砂黑陶、印紋硬灰陶等陶片,可見先民聚居人群之多,社會文明發展到了一定程度。

春秋戰國時期,神秘遙遠的縛婁古國更是繁盛一時,至今引來專家學者前赴后繼研究,以此探尋嶺南先秦文明之源。古國的歷史真容和文化面貌也被越來越多的考古成果所揭示。

橫嶺山墓葬群就是有力的證據。位于博羅縣郊的橫嶺山,曾發掘出300多座古墓葬,并首次在廣東兩周時期的墓葬中發掘出土了銅甬鐘和銅鼎。考古學界認為,橫嶺山墓葬規模大、數量多,且排列整齊、大小有序,這意味著當時整個社會處于穩定有組織的狀態,也證實了嶺南在秦朝之前就存在著燦爛的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的高度文明。

這并非孤例,這片土地文物古跡遍地。散落著的鐵場蘇屋崗遺址、鐵場何屋崗遺址、龍溪銀崗遺址、園洲梅花墩遺址等,充分展示了以博羅為中心的東江中下游區域五六千年以來的人類文明。出土的青銅器、瓷器、陶器、鐵器等古代遺存和精美文物,幾乎涵蓋了歷史發展的各個時期。

在無盡的文化長河里,還鑲嵌著一顆顆璀璨的明珠。例如,顯耀的世族文化,“瓦屋”張氏和韓氏是嶺南地區的名門望族,族中子弟在中央及地方多有建樹;羅浮山的道教文化和葛洪的醫藥文化等,至今影響深遠;博羅民間分布著一座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民俗文化豐富多彩,比如宗族“上燈”、福田舞青牛、龍華大鼓……各種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包容性強。

自然風光更是與人文環境交相輝映,共同構成古色古香、多姿多彩的博羅。博羅境內山川雄秀、名勝無數。不得不提的便是中國十大道教名山之一的羅浮山,素有“嶺南第一山”“神仙洞府”之美譽,從葛洪、何仙姑到李白、杜甫、李商隱、蘇軾再到江逢辰、張萱……羅浮山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心中的“詩與遠方”。

“博羅的資源稟賦具有‘三老’的優勢,分別是老天爺給的山水、老祖宗的文化、老板(項目)的投資!”華南理工大學旅游管理系院長、教授、博導,廣東旅游戰略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志才說道。

“具體而言,也可概括為‘五個源’。”他介紹,首先是水源,博羅是知名品牌百歲山的生產基地,可借助百歲山的影響力擴大自身知名度;其次是氧源,羅浮山、象頭山都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再次是道源,羅浮山是第七大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如果未來能夠牽頭聯動其他洞天申報世界遺產,那將是一大盛事;第四是中醫藥源,羅浮山孕育著上千種中藥草,洞天藥市是昔日嶺南最大藥市,百草油更是家家戶戶必備;第五是博羅有嶺南文化資源,縛婁古國、古城、古窯址、古村落、古縣等文化源遠流長。

以文鑄魂 建設高質量文化博羅

伴隨著歷史的煙塵,“縛婁”之稱早已演變成“博羅”,但悠久的文化余韻卻長久地回旋在羅浮山下,東江之濱,烙下深深的印記。

白墻黛瓦的古屋鱗次櫛比,青石板鋪就縱橫交錯的古街老巷,道路干凈整潔而曲徑通幽……走在博羅縣羅陽街道的老城里,可感受到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隨處可見的精美墻繪、路牌“講述”著昔日輝煌。

羅陽作為博羅縣城,人口逐年俱增、百業興旺,街巷縱橫,古有“三街六十四巷”之說。在這里,每條街巷都有獨特的歷史文化,走出的歷史名人繁多,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近年來,當地對老街古巷進行修繕管理,使之煥然一新。如今正如火如荼地推動古城改造項目,打造古城文化旅游休閑區,既是以文化激活城市發展的內在動力,也是民心所向。

古城寄托著無數居民的情懷與記憶,古村落更是承載著厚重歷史與綿綿鄉愁。博羅全縣遍布著上百個規模較大的古村落,裊裊炊煙綿延上千年。例如,羅浮山下的徐田古村在300多年間走出了17名武官,五經魁、四德堂及都尉第等一批頗具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歷經風雨,至今保存完好。

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自然資源,當地正加快環羅浮山、東江畫廊、百里茶香、東縱精神、五谷豐登5條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借此串聯星羅棋布的古村落,充分挖掘示范帶各村文化、歷史、人文風情、特色產業等優勢資源,讓鄉村各美其美,實現美美與共。

在發展過程中,博羅始終踐行“傳承延續歷史文脈,厚植傳統文化底蘊”原則,守住歷史文化根脈,奮力建設高質量的文化博羅。

此外,當地還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打造出群眾性的文藝品牌。例如,自2019年開展“一村一歌”鄉村文化建設以來,已有158個村(社區)的村歌創作已完成并廣泛傳唱。村歌傳唱成了培育文明鄉風的生動載體,村風民風煥然一新。博羅“一村一歌”還入選全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廣東共有三個案例上榜。柏塘鎮坳頭村村歌《自在坳頭》榮獲2022中國村歌大賽二等獎。

文化文藝的繁榮發展,必須依托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和優化,持續不斷提升公共文化服務能力。7月初,博羅縣黨群服務綜合體正式揭牌,這是惠州全市首個黨群服務綜合體,整合區域內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圖書館、文化館、檔案館、青少年活動中心等9個公共文化場館。今年上半年,各場館累計開展文體、展覽、培訓教育等各類黨群服務活動260多場,服務群眾達2.5萬人。

璀璨的歷史文化,不僅留下了寶貴的文物古跡,更賦予博羅人充足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記者在實地走訪過程中,發現當地老百姓有意識地保護傳統文化,基層鎮街越來越重視挖掘本地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韓氏族人希望能夠由政府保存《意中幻肖圖》;村民馮有興現場將珍藏多年的六件文物捐獻給園洲鎮文化館;在惠州名臣車邦佑的故鄉,博羅千年文化古鎮泰美車村車氏宗祠經常會傳出朗朗讀書聲……

建言獻策 在人文灣區中找準“博羅定位”

“博羅縣是廣東四大文明古縣之一,可以發揮文化的引領作用。”吳志才認為,博羅打造現代魅力強縣,可重點打好四張牌。

首先,要打好東江牌。吳志才認為,可通過保護與活化沿東江城鎮群的貝丘遺址文化、縛婁古國文化、東坡文化、客家文化等,以文化引領、城鄉融合、產業振興為導向,加強遺址公園、碧道綠道、文化街區等建設,著力打造現代魅力強縣引領區、產城人文旅融合示范區。

除此之外,還要打好古城牌。挖掘博羅古城歷史文化,推進古城復興與城市品質提升,打造好博羅古城文化旅游休閑區,實現“老城市新活力”,羅浮山更是一張王牌。要充分發揮羅浮山中醫藥文化等優勢,扎實推進羅浮山“開山門”等工作,推動環羅浮山“文化+旅游+特色城鎮化”發展,助力區域統籌協調發展。

今年博羅邁進“一城三站”的新高鐵時代。吳志才認為,可以借助這一契機,打好高鐵牌。結合博羅“一城三站”建設,以“大樞紐、大文化、大商圈”三位一體融合模式謀劃高鐵新城建設,成為博羅開展國際交往、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博羅需要深挖資源優勢,堅定發展!”吳志才表示,“從資源到產品到品牌不容易,資源需要轉換,產品需要市場打造,品牌需要宣傳,要花精力去完成三部曲。”

博羅塑造城市文化品牌,打造文化強縣,離不開媒體的深度參與和加持。創刊于2019年,由惠州市委宣傳部與羊城晚報聯合打造的人文周刊《惠州文脈》不遺余力為博羅文化發展鼓與呼。近四年來,探索出了具有鮮明羊晚特色的“傳播+文化+服務”媒體融合發展模式。

一方面,《惠州文脈》發力內容生產,挖掘了眾多藏在田間地頭的文化“寶藏”,向外傳播博羅日新月異的變化。如:率先大規模地報道了博羅的士族文化,在羅陽挖掘了韓家、張家兩大名門望族,實地走訪調研,與族人暢談,探尋背后鮮為人知的故事;深度報道了韓日纘、函可、張宋卿、張萱、鄧子瑜、盧振寰等歷史名人;持續聚焦旭日古村、石下屯村等傳統村落,挖掘豐富的物產資源;不懈推廣羅浮山、中醫藥、縛婁古國等博羅的文化名片。

另一方面,《惠州文脈》凝聚了一群文化人士,發揮省市專家庫的作用,積極為博羅文化建設建言獻策。例如,在2020年7月,羊城晚報聯動了政府、媒體、專家、作家等四方社會力量,跨界融合以挖掘“特色文化基因”為導引,深入基層尋覓博羅文化遺跡,挖掘博羅文明精神內涵。

相關專家表示,恰逢嶺南文化傳播研究院(大灣區文化智庫)成立,或可借此進一步活化博羅歷史文化,通過連接歷史與現實,探索千年文脈古為今用的可能性。落實到地方,嶺南文化傳播研究院可以“惠州文脈”等文化品牌為依托,提供高質量的文化傳播產品,提升博羅建設文化強縣的關注度與影響力。

同時,聯動高校,建立嶺南文化專家庫,結合博羅文化強縣建設進行系列調研,舉辦以博羅文化發展與傳播為主題的研討會、展覽、沙龍等活動,為博羅乃至惠州進一步整合、凝練悠久深厚的地域文化資源,在人文灣區中找準“博羅定位”“惠州定位”出謀劃策、匯智聚力。

標簽:

頭條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