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

再現真實耀眼的唐詩世界

時間:2023-07-27 17:25:45     來源: 南報網

近五萬首詩,一千多萬字,南大《全唐五代詩》編纂接近尾聲


(資料圖片)

再現真實耀眼的唐詩世界

南京日報/紫金山新聞記者 王峰

動畫電影《長安三萬里》正在熱映,影片中40多首唐詩名句的視覺化呈現,讓人感受到從大唐奔涌而來的時光與詩情。事實上,伴隨著唐詩的閱讀和賞鑒,其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編纂的《全唐五代詩》充分利用現存的古籍文獻,吸收考古、科研最新成果,對清編《全唐詩》辨偽校證,經無數學者皓首窮經,這項巨大工程已接近尾聲,將“完備精確”地呈現給人們一個真實而耀眼的唐詩世界。

時間跨度30年,南大五位編委為編纂保駕護航

《全唐詩》在清代就已經成書。清代初年,康熙剛平定內憂外患,就把整理唐詩編纂全集提上了議事日程。他委派曹寅征集了江浙兩省的在籍翰林,一共十人,用時一年零五個月,編成《全唐詩》共九百卷,以“御定”的名義頒行天下。這部《全唐詩》一直流行到現在。

隨著時間的推移,《全唐詩》的弊端越發引起人們的關注。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周勛初總結為:缺收較多、誤收嚴重、互見迭出、不注出處、校勘粗疏、小傳簡陋、編次失當。用一本更好的嶄新的《全唐詩》取而代之,成為學術界共識。大家根據當時已經自然形成的幾個研究唐代文學的據點,推舉南京大學周勛初、中華書局傅璇琮、南京師范大學郁賢皓、蘇州大學吳企明、河南大學佟培基、復旦大學陳尚君等六人為主編,并申報全國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委員會立項。

自1991年起,《全唐五代詩》的編纂工作正式開始。據南京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王一涓介紹,在此之后,《全唐五代詩》編纂完成了初、盛唐部分,卻因故中斷了十多年。當年那些年富力強的學者,也隨著時光流逝,逐漸退出工作狀態。周勛初作為第一主編,更加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急迫感和責任感。其時,南京大學文學院經過程千帆和周勛初兩位先生的辛勤耕耘,中國古典文獻學和中國古代文學兩專業,已經成為享譽學界的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重鎮。于是古委會建議,《全唐五代詩》工作由南京大學古典文獻研究所接手,完成全書的出版事宜。至今,又過去了十多年時間。

如果說唐五代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座豐碑,整理《全唐五代詩》的人就是這座豐碑的打造者。

從2011年起,周勛初的全部時間精力都投向這一艱巨的世紀工程。

嚴杰教授自1986年碩士畢業留校后,一直在古籍所工作,其主要研究方向為唐宋文學文獻與筆記小說,出版有《歐陽修年譜》《顏真卿評傳》《唐五代筆記考論》等專著。嚴杰作為《全唐五代詩》的第一常務編委,負責前期稿件體例確定、任務分配、稿件修訂,以及后期書稿編排、校訂等。據王一涓介紹,唐詩不是嚴杰的主攻方向,但他憑借扎實的專業基礎和驚人的記憶力,《全唐五代詩》中幾千個詩人全部由他排出,如數家珍。

姚松教授曾參與由周勛初主編的《唐人軼事匯編》和《冊府元龜(校點本)》,本人曾完成《十朝詩乘》點校、《宋代傳奇選譯》等著作。

武秀成教授主攻目錄學和唐宋史部文獻,出版著作《舊唐書辨證》《晁公武評傳》《玉海藝文校證》等,目前主持國家重點出版項目“點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修訂工程”中的《新唐書》校訂項目。在《全唐五代詩》編纂工作中,細致認真的武秀成將是最后審校質量的把關人。

在《全唐五代詩》工作組五位常務編委中,除了嚴杰、姚松和武秀成三位教授,另有兩位新鮮血液。趙庶洋副教授所有的學術準備,都讓他對唐代文獻有了很好的整體駕馭能力:他趕上了古籍所《冊府元龜》整理,與導師合作進行了《玉海藝文部》校證;其學術興趣在唐代文獻,碩士學位論文做了《新唐書藝文志》考校,博士論文做了《新唐書地理志》研究。徐濤副教授的專業方向雖然是宋代文學,出版有《王安石詩歌研究史稿(兩宋時期)》,但在參與《全唐五代詩》的編纂工作后,他認真研讀過周勛初的唐詩研究著作和論文,為其《唐詩縱橫談》一書撰寫了導讀,他為《全唐五代詩》篇目統籌等工作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揭秘唐詩密碼,張若虛“第三篇作品”系他人張冠李戴

《全唐五代詩》并非清編《全唐詩》的修訂補充,而是在現代學術規范的指導下,吸收唐代文學研究豐富成果,以科學的方法編纂而成的一部唐詩總集,體現了新時代的學術水準。

趙庶洋介紹,據統計,僅《全唐五代詩》初、盛唐部分,較之清編《全唐詩》就新增詩人153人,詩作1253首(句),偽詩剔除入存目者740首(句)。對于有別集流傳的詩人,均擇其善本為底本,并校以其他版本及相關古籍,針對文字異同寫出詳細校勘記。如杜甫詩以《續古逸叢書》影宋本《杜工部集》二十卷為底本,校以其他十余種版本,基本囊括了杜甫集的重要版本,校勘記中詳細羅列異文,一本在手,其他十余種杜甫詩集的大致面貌即可掌握。

《全唐五代詩》在唐詩疑偽考辨、殘句考辨、無名詩考等方面也作出了卓絕貢獻。

《全唐詩》卷一唐太宗名下收其《詠鳥》詩殘句:“近日毛雖暖,聞弦心已驚。”句下注出自《海録碎事》。

《海録碎事》原文是這么說的:“太宗《鳥》詩云:近日毛雖暖,聞弦心已驚。”宋本《白氏六帖事類集》也有此二句。但在趙庶洋看來,這兩句詩并非唐太宗詩,而是出自南朝梁人朱超之手,載于《藝文類聚》。《藝文類聚》的編者歐陽詢為太宗朝名臣,對于唐太宗御制詩必定非常熟悉,斷不至將太宗詩誤屬他人,這可從側面證明此詩非太宗所作。

《古今圖書集成·山川典》載有王昌齡的《云山清曉》詩:“蒼深翠淺瀑崢潺,豈謂譏秦始愛山。一炬咸陽機冢赤,紫霄巍立曉云間。”但在《全唐詩》王昌齡名下,并沒有見到此詩,《全唐詩續拾》按語稱“此首當出后人偽托”。疑為偽詩,卻沒有舉證。《全唐五代詩》對其進行了辨析:此詩系后人偽托王昌齡所作《十景詩》之一,《云山清曉》是其中第一首,其余九首均見《康熙武岡州志》,《古今圖書集成》即據此所收,而這十首詩不見于王昌齡集諸本中。

趙庶洋認為,作為唐代著名詩人,如此多的佚詩突然出現在清代文獻中,其真實性難免令人懷疑。這十首詩中的語句也有一些破綻,如《武陵春色》中“紅綻夭桃”顯然是化用杜甫“紅綻雨肥梅”詩意,《橫江晚渡》中“茅店客”則是用溫庭筠“雞聲茅店月”句。“王昌齡時代略早于杜甫,遠早于溫庭筠,他的詩中不可能化用二人詩意。”趙庶洋同時發現,《康熙武岡州志》還載有宋代著名詩人陳與義同題的《十景詩》,這十首詩與王昌齡詩類似,也不見于陳與義詩集諸本中。“綜合王昌齡、陳與義二人情況來看,這兩組所謂的《十景詩》,很可能是后人偽作,嫁名于前代名人,以此為山川增色。之所以選擇偽托王昌齡、陳與義詩,應當由于二人均與武岡所在的湖南地區有比較密切的關系。王昌齡曾貶龍標尉,唐代龍標即今湖南懷化,與武岡緊鄰,史載陳與義靖康之難時曾經流寓湖南,二人都是赫赫有名的詩人,其詩足為當地風光增重。”

張若虛以一首《春江花月夜》聞名,其現存詩作除此詩外,《全唐詩》僅有《代答閨夢還》一首。但《杜詩趙次公先后解》卻記載說張若虛《春江月》:“請語風光催后騎,并將歌舞向前溪。”這會不會是張若虛的第三篇作品呢?趙庶洋通過比對《全唐詩》載張鍔《延平門高齋亭子應岐王教》發現了破綻,詩中“請語東風催后騎,并將歌舞向前溪”,與趙次公所引“請語風光催后騎,并將歌舞向前溪”非常接近,而從詩中表現春日游樂的歡快氣氛、所寫白日行樂之事與《春江月》詩題之間存在沖突等分析,趙庶洋認為,趙次公征引的張若虛《春江月》詩二句應該是由于一時誤記所導致的張冠李戴,并非張若虛詩。

古籍整理苦與樂,近5萬首詩“完備精確”走進千家萬戶

一首詩的歸屬,一個版本的優劣,一條線索的真偽,一個字的正誤……《全唐五代詩》收入近5萬首詩,一千多卷,一千多萬字,力求“完備、精確”,這背后是無數學者的皓首窮經,他們每天在文山字海中披沙揀金,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與所從事的工作較勁,與自己較勁,而不知歲月之消逝。

據了解,在文稿收集來后,需要審校,主要看底本選擇是否合理、校勘工作是否完善、改正誤字和錯誤判斷、補充缺漏的詩作以及剔除偽作等,甚至有的文稿因不合要求而完全重做。出于對《全唐五代詩》編纂工作的精益求精,曾經有一些珍貴的唐詩版本藏在國外,沒有影印,最后是趁著有學生去訪學的時候花錢復制回來的。由于項目時間跨度大,新的資料、新的研究成果不斷被發現,前期的成稿幾乎都要再做加工,甚至推倒重來。所有這些工作,不僅需要學識,更需要耐心,需要犧牲精神。

正如姚松所說,“‘文稿埋皓首,圖籍滿四壁’,不正是做古籍整理工作的常態嗎?”這個尋常生活里的常態,卻成為別人眼里的一道風景,讓人為之震撼。在王一涓眼里,那些她所熟悉的同事,正在這項偉大工程中逐漸老去,卻又收獲了精神上的愉悅。周勛初先生定期電話詢問,掌握進度,發現問題隨時解決,即使是在生病住院期間,他也放心不下,一直牽掛著。在很多人眼里,周勛初先生就像一個指揮千軍萬馬作戰的將軍,并不滿足于運籌帷幄,而更愿意親臨現場,只要到學校,必然直奔古籍所《全唐五代詩》工作室。健身愛好者嚴杰教授,多年堅持長跑不輟,王一涓幾次見到一身藍色運動服的嚴杰,迎著晨曦跑在北京西路的林蔭道上,讓人想到“矯健”二字,但現在身體已不如從前。而姚松的頭發眉毛白得更夸張了。趙庶洋和徐濤,自在南大入職以來,就一直陪伴著《全唐五代詩》,對他們而言,“這是一場雙向奔赴,而且必將成就彼此。”

《全唐五代詩》的整理出版,絕非個人乃至少數人短時間所能完成,費時長,付出多,出成果慢,且不是個人成果,一般人不愿做。“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王一涓說,有唐一代最杰出的文化將在《全唐五代詩》中大放異彩、熠熠生輝。當后人由此窺探了解到唐五代詩歌的真實面貌時,為中華燦爛文化擊節贊賞時,被美好詩歌蕩滌靈魂時,享受研究帶來的便利時,不要忘記將這一盛世文化盛況完美精確呈現出來的“《全唐五代詩》中人”。

標簽:

頭條精選